散户正在被集体清退国家队狂拉指数聪明人早就

 量化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7-11 12:25

  

散户正在被集体清退国家队狂拉指数聪明人早就这么做了

  2025年的A股市场,上演了一出指数牛、个股熊的年度大戏。7月8日,创业板指数暴涨2.39%,沪指逼近3500点,全市场超4200只个股飘红,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。然而,这表面的繁荣却掩盖了深层次的市场割裂。仅仅几天前,上证指数微涨0.5%之际,竟有近70%的个股——约3300家——跌入绿海,哀鸿遍野。这种指数与个股走势背离的现象,在2025年A股市场反复上演,投资者账户的亏损与指数的涨幅形成鲜明对比,令人唏嘘不已。

  究其原因,A股市场已被少数权重巨头牢牢掌控。工商银行、宁德时代等巨无霸企业的股价波动,直接决定了指数的涨跌。即使其他中小盘股票集体暴跌,这些权重股的强势上涨也能迅速拉升指数,营造出虚假的繁荣景象。 这种市场分化并非偶然,而是注册制、转融通、ETF衍生品等一系列市场机制改革的必然结果。这些机制加速了资金向权重股集中,而散户热衷的题材股,则成为了量化资金和机构收割的“韭菜”。

  这种操控并非隐晦难见。2025年4月,央行“放水”后,工商银行和中国石油单月暴涨15%,这两只股票便贡献了指数近40%的涨幅。与此同时,众多中小盘股票却因资金抽离而平均下跌超过3%。 另一个例子是7月8日的光伏新能源板块爆发,通威股份涨停,阳光电源飙涨10%,然而,银行和农业股却逆势下跌。这种板块间的冷暖自知,正是因为光伏龙头企业在创业板的权重占比超过20%。它们一涨,指数便迅速“镀金”;而冷门板块即使遭遇重创,也无法撼动指数分毫。

  资金为何青睐权重股?答案简单明了:规避风险。对于追求稳定收益的机构投资者而言,权重股的低波动性更具吸引力。但对散户而言,这却是降维打击。4月底,一只飞行汽车概念股被游资炒作拉升30%后,迅速遭遇融券做空,跟风的散户一周内亏损30%。 与此同时,量化程序在中小盘股市场高频交易,日均止损金额高达120亿元。一些业绩不佳的股票,例如ST宝鹰,四年累计亏损55亿元,股价跌至令人绝望的低位,但仍有无数散户深陷其中,难以脱身。

  2025年,老股民赖以生存的经验纷纷失效。注册制改革以及更加严格的退市新规,导致业绩暴雷公司的数量成倍增长,近半数A股公司预告亏损。闻泰科技因美国制裁巨亏28亿元,而同板块的北方华创却盈利30亿元,同行业公司命运迥异,选股失误直接导致巨额亏损。

  面对这种市场环境,“聪明钱”开始转向低风险投资。红利低波ETF的年化股息率高达6.8%,最大回撤仅15%;沪深300ETF日均成交额达50亿元,溢价率突破1.5%,已成为大资金替代银行理财的热门选择。甚至国家队也通过拉升白酒和银行股来维护市场稳定,只要白酒股不出现暴涨,指数便能依靠其他权重股轮动来维持稳定。

  A股市场的这种剧烈分化,是政策与市场机制合谋的结果。中央“反内卷”政策出台后,煤炭、光伏等周期性行业股票迅速上涨,因为政策淘汰了落后产能,龙头企业因此获益。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股指期货对冲风险,例如当中小盘股指数(中证1000)暴跌3%时,IC合约贴水率超过8%,做空便能弥补个股亏损。然而,散户却缺乏这种对冲工具,高频交易佣金吞噬利润,转融通机制反而变成了收割利器的。

  2025年6月,沪指冲上3400点,但两市仍有5只股票跌停,成交量萎缩反映了市场观望情绪浓厚。

  仓位纪律: 指数站上3500点,权益仓位应控制在30%以下,现金为王;跌破3300点,才可考虑将仓位提高至80%。

  ETF替代: 使用行业ETF替代个股投资,例如看好光伏行业,可以选择投资光伏ETF,而不是押注个股,以规避类似闻泰科技的风险。

  因此,即使指数涨至3500点,许多投资者的账户资金仍然可能缩水30%。 在2025年的A股市场,聪明之举莫过于转向ETF投资,规避个股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