”。股价由价值决定,但行情由资金推动,资金的提供方深刻决定了所在市场的市场表现和市场行为。随着A股资本市场的发展,散户对于市场和上市公司而言,主要提供的还是流动性而不是估值支撑者。
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领域的开放,来自机构方的资金越来越多,对于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,这是A股价值投资越来越盛行的根本原因。因此,个人投资者的数量仍然是A股市场的主流,但资金重要性在持续降低。当然,我们必须认识到散户群体本身也存在显著分层。牛散的资金量和交易行为往往可以类比中小型私募机构,而普通散户为机构动向和上市公司股价交易提供了流动性支持,而非真正的估值支撑,更多扮演趋势跟随者而非估值支撑者的角色。
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,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,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、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、期货公司及其资管子公司、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67.28万亿元。
与之相比,个人投资者情况如下:上交所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,2017年沪市投资者为1.95亿,其中个人投资者1.94亿人,占比超过99%。从持股市值看,个人投资者持股市值为5.94万亿元,仅占总市值的21.17%。同时,2017年沪市中个人投资者贡献了82.01%的交易额,而机构仅占14.76%。截至2022年10月底,A股市场投资者数量达2.1亿,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99.8%,个人投资者的交易量占到股市总交易量的61%左右。根据上交所2023年统计,A股散户交易占比维持在60%-65%,创业板等板块甚至超过70%。在北交所这个新兴交易市场(尚没有ETF类产品),占比会更高。
截至2023年一季度,A股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已过50%,相当于美股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,交易占比近40%,去散户化的趋势非常明显。从持股市值占比来看,A股正逐渐摆脱散户定价的特征,机构逐渐掌握话语权。
当然,这个1.95亿的庞大群体本身就非常复杂,散户群体内部存在显著的层次分化,其中牛散凭借其资金规模与投资能力,在操作逻辑和市场影响力上更趋近于投资机构:他们往往具备敏锐的价值发现和价值挖掘能力,持股周期较长(当然斩仓的时候也坚决,不怕血流成河),甚至能像中小型私募一样主导局部市场的资金流向,其中一些牛散背后也有成规模的投资机构去支持他,只是以个人名义进行持股。对于这些牛散,更适合归入私募机构类资金方进行交流和互动。
然而,占比庞大的普通个人投资者仍难以摆脱典型的散户投机逻辑:更倾向于跟随市场热点追涨杀跌,依赖短期技术面分析而非基本面研究,交易行为呈现高频率、低持股周期的特征,在资金规模与估值判断能力上均难以对市场形成长期支撑,更多扮演着流动性提供者的角色。这种分层现象既体现了 A 股投资者结构的复杂性,也凸显了牛散群体在散户生态中的特殊性与普通投资者的局限性。
对于行业龙头、白马股等中大市值公司,其高估值的支持是市场的合力,本身就是万众瞩目,公司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又强,但高估值的真实底层逻辑往往是行业、技术和政策周期的共振。正所谓只有时代的企业,时来天地皆同力,只要底层逻辑还在,公司高估值就可以延续,这种估值和行情往往可以延续十几年乃至几十年。比如房地产,比如茅台。
对于小市值公司,情况确实会复杂一些。由于A股也已出现港股化的趋势,且机构投资者覆盖能力有限,其高估值通常源于两种情况:一是业绩增长或增长潜力首先由价值挖掘者发现(如牛散,如私募,如熟悉公司情况的人员),之后随着持续的业绩增长进入主流资金的视野,基本面得到认可,出现持续的买入,形成高估值。当然大型公募机构在买入时也会考虑小微市值的流动性问题;二是短期资金(如游资等)在没有基本面基础的基础上买入导致非理性暴涨,散户群体追涨杀跌进行跟进。在这两种情况下,散户都难以成为高估值的始作俑者。相反,当散户开始接手高估值股票时,往往标志着估值泡沫即将破裂,进入筹码派发阶段。说到底,从资金规模、价值发现能力和持股周期来看,散户无法持续支撑高估值。
市值管理作为上市公司的战略行为,往往需要跨季度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达成其战略目标。散户提供的流动性或估值支撑通常仅能维持数周、数月,难以满足市值管理战略需求。相比之下,机构投资者、个别牛散作为价值挖掘者和持有者往往能够提供稳定的长期支撑,可以作为核心投资者圈层重点建设。当然,这并不否定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重要性,但保护与市值管理是两个不同维度的问题。市值管理还是要做好关键方的工作,和长期资金共建共荣。
美股市场约85%的交易已由机构及量化资金主导(NYSE 2023数据,散户占比仅11%-15%)。借鉴东亚市场经验,韩国(散户交易占比30%-40%,KOFIA 2023)、中国台湾(63%-67%,台交所 2023)和日本(主板30%但衍生品散户活跃)的散户参与度均显著高于欧美,这可能与本地投资者资产配置偏好、政策鼓励(如日本NISA账户)及市场发展阶段有关。韩国市场同样显示,即使机构持股占比达78%(KOFIA 2023),散户仍能引发剧烈波动——例如2021年韩国散户通过Kakao社群集体炒作KODEX杠杆ETF,单日成交量暴增300%;2023年又对Celltrion等做空标的发起逼空。这表明在东亚市场,散户交易行为对个股和局部市场的影响可能长期存在。
在这一背景下,市值管理策略需要重视对牛散等特殊散户群体的应对和跟进,也需要长期重视散户个人投资者群体。特别是对于小微市值上市公司而言,为了防止陷入流动性陷阱,仍需要关注散户的投关工作,只是要理解他们是估值的跟随者而发掘者和支撑者。上市公司一方面关注其交易行为,通过股吧舆情、成交量突变预警散户跟风风险,另一方面积极重视其呼声和诉求,加强交流,通过预期管理引导合理估值,降低暴涨暴跌带来的负面影响,做好市值维护。